close

尋找無限的盡頭_小封.jpg

 

感謝尖端出版社提供試讀。

 

這真是一本無限糾結與迴圈來來回回反覆不止的故事。我相信翻譯這本書的過程一定充滿了艱辛,我光是從文中看到所有的醫學名詞大多都是罕見的。我真的好想把這本書命名為:困難梭菌決戰體內平衡大作戰。

 

從一開始艾莎就不斷確認再確認,透過維基百科、醫學文章、網路文章瘋狂搜尋與困難梭菌有關的病灶,她百分之百肯定自己一定是得了困難梭菌的細菌,即使多種症狀當中她只符合微小的一項,腸胃不適而已;為了追求現實的真實,她會不由自主地將指甲嵌入指縫當中,刺痛的傷口能提醒她清醒的存在,但同時又無法克制地思考傷口發炎、化膿甚至感染的風險。

簡直是個腦中小劇場不斷上演個不停,24小時沒停歇,只是劇情大同小異、演員都一樣而已。整本書的四分之三都不斷周旋在艾莎的自我世界從重建到崩毀、再度重建又崩毀的漩渦當中。強迫症、焦慮症、思覺失調、憂鬱又恐慌,她的世界充滿了無止盡的細菌、螺絲、恐慌,其實是相當相當令人心疼的角色。

以正常人的眼光來看,肯定覺得艾莎就是個瘋子,強迫症犯了的心理病人,想太多,這些根本沒甚麼。錯了,這些真的很有甚麼。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與在乎的事物,艾莎最在乎的是自己的身體,當她的思覺被細菌綁架的時候,她甚至覺得自我就要被逼離身體。約翰葛林用了星際大戰的電影在文中反覆地出現,(抱歉,我不是星戰迷,我一集都沒有涉略)但是恰巧呼應艾莎發病的時候腦海中將被強迫逼離這個身體的自己,就像有外星人要大舉入侵佔領她的身體和思考。

 

這本內容我斷斷續續看了非常久,很經常性地被打斷,一但被中斷,就必須要從新溫習前面的劇情,所以真的拖了很長的時間,尤其這本書充滿了醫學與心理對話,如果本身不帶小劇場的人一定很難理解約翰葛林要表達的深意。

其實,艾莎很痛苦,她無止盡的痛苦。事情並不是我們所想的這麼簡單:不要去想就好了、不要想太多、停止思考那些有的沒的。

連上帝都無法控制的事—自我意志,所以這是無法讓她不想不看的。

故事的開頭很懸疑,戴維斯的父親失蹤了,而他是有名的富商,公司懸賞十萬希望民眾提供有效資訊讓他盡快找到人,黛西無論如何都想拿到這筆賞金,當艾莎在與他的細菌作戰的時候,黛西已經擬好作戰計畫,接近戴維斯,利用他喜歡艾莎的心態蒐集線索。其實,我反而覺得黛西是裡面心機最重的角色,她不斷的在消費艾莎,從艾莎身上獲得許多好處,只是艾莎生病無法去計較而已。

患有心理病的患者真的過得很辛苦,他們無時無刻在與腦海中的聲音對話,就像一個白天使一個黑天使一樣兩方吵架,所幸這些聲音在艾莎嵌入指縫的刺痛與使用乾洗手液的刺激而一遍又一遍的清醒,她覺得羞愧、她覺得丟臉、她甚至覺得自己將要不存在了,她不曉得該怎麼讓身邊的人了解她痛苦,因為她的痛苦無法言語,已經超過形容詞的境界。

約翰葛林用了許多艾莎的小劇場來表示這樣的病,並非我們用常人的眼光來判斷她的人生那麼容易。有些人甚至從來無法踏出門,因為有人群恐懼症;有人覺得無時無刻天就要塌了,恐慌症。他們當然知道人並不可怕、天不會馬上塌下來,但他們就無法不去想,無法不去思考,無法不去在乎。

他們比我們想像中更熱愛生命,他們無時無刻都在與自己對戰,只為了想要保留身軀活下來而已。

以心理病方面的書來看,約翰葛林用了最淺白的方式直述艾莎所有一切的想法與掙扎。或許,有一天艾莎一覺醒來就覺得困難梭菌已經遠離她了;當然也可能困難梭菌真的被她盼來了也不一定。

我很心疼這樣的女孩在努力融入人群、社會、團體,努力當個平凡的人,努力歸于平靜。我常想,若是我的孩子在努力跟【正常人】一樣,我希望能讓她努力做自己就好了,不一定要當正常人,只要能跟自己相處就好。不求社會接納,只要自己接納自己就好了。

 

再次感謝尖端出版社提供試讀。

 

 

arrow
arrow

    myrabbit1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